視障心理治療師義診山區 膺人道年獎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香港紅十字會昨日舉行香港人道年獎2024頒獎禮,選出7位香港人道年獎及2位香港人道新力量的得獎者。得獎者來自不同行業,包括醫生、護士、大學講師、視障心理治療師及臨床輔導心理學家等。香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及臨床輔導心理學家黃明慧,年幼時失去視力,但未有因而放棄,逆境下自強不息,不但學業有成,更創辦「點字曲奇」品牌,希望公眾對視障人士情況加深了解,又與團隊創辦組織醫藝同行,到內地山區進行義診服務及探訪,提供醫藥和心靈上的支援,令她成為今屆香港人道年獎得獎者之一。

●得獎者以各自的力量,協助成千上萬有需要人士,以生命影響生命。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今年香港人道年獎繼續以「暗處有光·全賴有你」為主題,得獎者分別來自不同界別,以實際行動發揮人道力量,為社會弱勢作出無私貢獻。香港紅十字會主席劉楚釗在頒獎禮上致辭時表示,9位得獎者以各自的力量,協助成千上萬有需要人士,以生命影響生命,期望透過得獎者的故事,讓社會各界對人道工作有更深刻的體會,並加入人道服務行列,連結成為堅實的互助網絡,一起為身處黑暗的人帶來光明及正能量。

●資深急症室護士陳志強膺人道年獎。 視頻截圖
得將者黃明慧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她8歲時因服用醫生處方的消炎藥時出現嚴重藥物過敏,更患上史蒂芬斯強森症候群,令皮膚、指甲及腳甲剝落,更不幸的是其右眼完全失明,左眼只能見到光影。
學有所成 勉視障者自強
雖然深受病痛的折磨,失去了視力,但為了達成夢想,永不言棄,從未停步的黃明慧修畢大學雙學位、碩士以及教育文憑,更與志同道合的視障朋友成立社會企業品牌「點字曲奇」,將大眾甚少接觸的點字放在曲奇上,既可食用亦可拼砌出心意字句,成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公眾了解視障人士。
黃明慧介紹,「點字曲奇」的理念是「打破標籤,突破界限」,期望大眾放下對視障人士的負面標籤,同時鼓勵視障人士突破界限,發展潛能。透過「點字曲奇」,促成了團體之間的活動合作,聯繫了不同群體,例如智障及唐氏綜合症人士等,推廣共融。

●心理治療師黃明慧膺人道年獎。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黃明慧與團隊創辦的組織醫藝同行,結合中西醫、心理治療和藝術元素,提供健康資訊和服務,包括山區義醫同行計劃,每年也會組織義診和探訪,到過西安、雲南等地區提供服務。
悟舉手之勞 能為人送暖
她憶述自己有一次到台灣,親歷有貧困長者感到生活悽慘,看不到生存價值。雖然語言不通,但她在團隊其他人協助下,靠紙筆及手機去了解這些弱勢人士的故事,「探訪結束時,一位老先生寫了一張紙條給我,寫着『我會勇敢活下去』。我很感動,在紙條上加上『以你為榮』回贈給他。」
這次經歷讓她明白,有時生存也需要很大勇氣,任何人只要願意走下去,她都會同行支持,「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貢獻社會,哪怕是生活中的舉手之勞,都可以為人帶來溫暖。」

免費施針紓緩無數基層之痛
(記者 吳健怡)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獨居長者、低收入人士、傷殘人士及露宿者等病患,需要仁醫贈醫施藥的弱勢社群多不勝數。獲得香港人道獎2024的霍熾成,現年70歲,退休前是一名護士。20多年前,他穿梭香港與內地完成中醫針灸課程,並許下願望希望將所學用於幫助他人。過去20年來,他本着盡心盡力、愛人如己的信念,以針灸幫助不少露宿者和基層人士,不但紓緩他們的病痛,更讓有需要人士獲得心靈上的慰藉。
自2004年起,霍熾成開始每星期到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服務露宿者和基層人士,為他們提供針灸、推拿、拔罐等治療。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他的服務對象中,不少人因長期操勞而出現各種痛症,但由於擔心失去工作,加上自卑感和社會上的歧視,經常強忍病痛,迫不得已時才求醫。他希望在患者痛症尚淺時盡早處理,免得痛楚日後惡化。

●古稀中醫霍熾成獲香港人道年獎。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仁心治痛 慰藉心靈
霍熾成會定期前往天水圍為單親家庭人士針灸,及到院舍為中風院友治療,以及為不少行動不便的患者和長者提供上門針灸治療等服務,走遍香港各區。透過義務工作,他認為可以體驗到生命的意義,以及發揮個人存在的價值,秉持他當初的心願,以所學造福社群,「針灸助人,仁心治療痛症者。」
「一針走天涯。」霍熾成每年都會跟隨教會到泰國的村落提供針灸中醫服務,不但施術助人,更關懷病患者的心靈。他表示,自己曾遇上一位當地的婦人,在截肢後飽受痛楚困擾,其遭遇讓他非常感慨。雖然具體痛症容易處理,但無形的痛楚,唯有靠信心度過,因此他在施術前和她一同祈禱,結果術後痛楚消失,令他見證到心靈支持的奇妙之處。
青年學者為罕見病患者發聲謀福
(記者 吳健怡)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是罕見的遺傳疾病,全球每5萬人中便有1人患此症。由於社會缺乏對罕見病的認知,患者往往難被充分認識,缺乏代表聲音。今年獲香港人道新力量2024的得獎者李曦,是香港大學醫學院風濕及臨床免疫學科主任,一直協助罕見病患者,對HAE的診治發展更不遺餘力,更促成HAE藥物在港註冊並成為津貼藥物,讓患者能夠負擔醫藥費用。
人道新力量獎乃嘉許35歲以下對人道工作作出貢獻的年輕人。李曦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HAE患者身體會無預兆出現水腫,影響器官,甚至導致窒息和死亡。然而,HAE病症較罕見,公眾對此疾病缺乏認知,加上患者不多,往往成為被忽略的小眾。

●港大醫學院風濕及臨床免疫學科主任李曦不遺餘力地在港推展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診治。
智覓患者 促成藥物津貼
他直言,香港醫療設備雖達世界級水平,但以往並沒有該病的相應藥物供應,他只能嘗試聯絡各地藥廠尋找藥物給病人試用,惟藥物售價不菲,一支針可高達數萬元,無奈患者在別無選擇下,只能默默負擔昂貴藥費。
為爭取特區政府支援,李與團隊花多年的努力,孜孜不倦地追查未獲診斷的病人,推動各界認識HAE,且不管有否病徵,他都會花大量時間說服及鼓勵潛在患者和家人進行測試,結果每次也發現新個案,「人們對此症認知極低,老人家也特別抗拒檢測,後來我們從年輕一代入手,他們比較願意檢測,也因此提升找到病患家庭的機會。」
隨着醫藥發展及多年來收集的病患數據,最終促成HAE藥物的本土註冊並成為津貼藥物,讓患者能夠負擔藥費,成為可治之症。不過,李曦認為任務尚未結束,反而只是個開端,他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到亞洲其他國家及地區,以推動亞洲地區的HAE診治工作,近年更在澳門找到當地首個病例,「罕見病人不應被剝奪正常生活權利。」
